一、本系概况
暨南大学物理学系(物理学科)办学历史悠久,始建于1926年(上海真如时期)。自开办以来,秉承“忠信笃敬”的校训,向海内外输送了5000多名优秀物理人才。作为基础学科系之一,紧跟时代步伐和社会需要,不断衍生学科生长点,为暨南大学的学科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先后有无线电专业和信息工程专业从物理学系独立出去成立新的学系。近五年来,在学校“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建设工作的指导下,物理学系师资力量不断加强,学科建设成就斐然,人才培养硕果累累。
二、师资队伍
物理学系现有专任教师48人,其中正高职称13人,副高职称28人,博士生导师11人,硕士生导师41人,均具有博士学位,大部分拥有海外学习和工作的经历。近五年物理学系按照“以人为本、优化结构、培育团队、成就名师”的师资队伍建设思路,坚持“引进与培养并举”的原则,逐步扩大师资队伍规模,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具有创新精神,适应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所需要的优质师资队伍。目前拥有省级教学名师、省杰青、珠江新星等省级人才9人,建立了“基础物理”“大学物理实验”“螺旋阶跃式本科物理创新实践教育教学团队”“能源物理教学团队”“半导体科学及应用教学团队”5个校级教学团队。多人次获得国家级或省部级教学/科技奖励。
本系教师获得的各种荣誉证书
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刘彭义教授
暨南大学首届“十佳优秀教师”麦文杰教授
本学科还以多种形式聘任了欧洲科学院院士王中林教授、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孙学良院士等十多名国内外著名学者前来开展教学、科研工作,这些杰出的专家学者为我系学科建设出谋献策,为学科未来的发展指明方向。
三、学科建设
物理学系现有应用物理学(理学)本科专业,为广东省重点专业,并于2020年获批广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2年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拥有物理学硕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下设理论物理、计算物理、凝聚态物理、光学四个硕士点。2021年成功获批物理学一级博士点,具有从本科到博士的完整培养体系。
物理学系紧跟学科国际前沿,凝练方向,集中力量发展特色学科,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近几年来,学科建设发展迅速,通过引进一流人才,加大实验室建设力度,现已形成理论物理、计算物理、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光电材料与器件、先进电池、有机光电子研究六个研究团队,在理论物理、计算物理、光电器件物理以及工程开发、技术服务方面取得良好成绩。
平台建设
2015年,物理学系建设的广州市真空薄膜技术与新能源材料重点实验室获得立项,并于2018年通过结题验收。2017年,物理学系获批广东省真空薄膜技术与新能源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广东省真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两个省级科研平台。2019年,与香港中文大学签署协议,联合共建“粤港澳大湾区能源转化与存储联合实验室。加上之前的广东省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05年)和校友捐资500万元创建的思源实验室(2009年),物理学系平台总面积约2000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约3000万元,拥有先进齐全的真空镀膜、材料分析与表征、新能源器件测试等成套仪器。实验室平台的建设与进步极大地推动了物理学系师生的科研创新发展,促进学生的培养质量和科研水平走上一个新的台阶。
物理学系部分平台
大型仪器-原子沉积系统ALD
五、科学研究
物理学系依据“搭大平台、组大团队、拿大项目、出大成果”的工作指导精神,在原来的基础上,强化了6个科研创新团队:光电材料与器件团队、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创新团队、先进电池研究团队、理论物理团队、计算物理团队、有机光电子研究团队。其中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创新团队获得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普通高校创新团队立项建设。
物理学系科研创新团队
团队名称 | 团队负责人 | 主研方向 |
光电材料与器件团队 | 刘彭义 | 新型光伏材料与器件,真空薄膜与器件和界面光电过程研究 |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创新团队(省级) | 麦文杰 | 光电材料、能源材料及其相关新型柔性器件研究 |
先进电池研究团队 | 孟 辉 | 先进电池材料与器件研究,包括燃料电池、锂离子电池、锌空电池、锌离子电池和电解水 |
理论物理团队 | 刘 绘 | 高能物理、宇宙学、引力与黑洞等基本理论问题研究,包括夸克物质理论、粒子物理、暗物质、量子引力、黑洞物理与量子信息和凝聚态物的交叉研究等 |
计算物理团队 | 陈晓波 | 基于高性能计算平台,采用量子力学、分子动力学和蒙特卡罗等计算方法研究新能源、新型量子材料及生物系统的物理化学性质 |
有机光电子研究团队 | 侯林涛 | 半导体光伏材料与器件,半导体发光材料与器件,半导体光电子集成 |
物理学系科学研究基础与应用并重。在理论物理领域,研究方向包括强磁场下的手征效应,AdS/CFT对应关系,中子星内部的物质性质,量子相干调控,量子光学,相变中的临界现象。在计算物理领域,开展纳米材料的热输运性质,核电站环境安全分析,中子散射计算模拟,计算生物物理等课题研究。实验及应用基础研究主要针对功能薄膜、纳米材料与器件、储能材料与器件的优化设计、合成制备方法、结构形态、物理化学特性进行研究,在新型高效太阳能电池、超级电容器、燃烧电池等方向取得一批国际领先水平的研究成果。
物理学系教师近年来共获得国家级项目20多项,省市级项目30多项,企业委托开发项目20多项,资助经费总额2500多万元。其中2017年本系获批军工项目1项,这是暨南大学首次获批此类项目。每年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平均发表SCI/EI论文50多篇,其中JCR一区论文占50%以上。获批国家发明专利十多项。
六、学生培养
物理学系本科生通过“思源人才培养计划”、“理工学院学生创新实践工作室”、本科生导师制等多种形式广泛参与教师科研活动和实验室建设。学生志存高远,崇尚学术,至臻学业,锐意创新,全面发展。近四年,物理学系本科生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著名期刊论文20余篇;在互联网+、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等学术科技竞赛中荣获国家级、省级奖励百余项,其中2023年在全国大学生创新年会上荣获3项大奖,这是连续三年荣登全国大学生创新年会领奖台。4个班集体经过精心培育获评暨南大学5A卓越引领计划之“5A卓越班集体”。2015级材料物理班团支部荣获2019年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称号。研究生科研成果突出,培养质量较高。每年均有学生发表高水平论文,12人次获得省级荣誉。
2015级材料物理班团支部荣获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称号
李子龙团队荣获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
刘智斌团队荣获第七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银奖
2017级本科生宋吉东在国际著名期刊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SCI1区,影响因子25.245)发表学术论文
2021级硕士生叶燕婷、2019级本科生陈智毅以共同第一作者在物理学Top期刊Applied Physics Letters上发表论文,该论文被遴选为特色系列(Featured)
2021级硕士生洪灿以第一作者在物理学TOP期刊Physical Review B上发表论文
物理学系毕业学生作风踏实,做事严谨,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创新创业意识浓厚。在日趋紧张的就业形势中保持良好的竞争优势,初次就业率、专业对口率和就业质量位列理工类各专业前茅。每年有35%左右的毕业生进入国内外著名学府攻读高一级学位。毕业生多就职于珠三角地区知名高科技企业和大型集团公司,成为技术与管理骨干,受到用人单位和社会的好评。新生代毕业生中,不少人已崭露头角,在电子元器件、无线通信、互联网、智能家电、软件开发等行业取得一定的成就。
七、对外交流
物理学系一直以来重视对外交流与合作。近年与佐治亚理工学院、香港中文大学、林雪平大学、德国马普核物理研究所、台湾大学、南洋理工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浸会大学等境内外高校展开密切的交流与合作,并柔性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南洋理工大学范洪金副教授、香港中文大学许建斌教授、林雪平大学张凤玲教授、西安大略大学孙学良教授、昂宝公司总裁陈志樑校友等先后被聘为我校的讲座教授。
孙学良院士讲座教授敦聘仪式
物理学系对外学术交流频繁,积极举办学术报告会和国际学术会议,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来校做学科前沿讲座。平均每年境内外来访学者为我系师生做学术讲座达二十余场。系教师多人次赴香港、台湾、新加坡、美国、日本等地进行交流访问。这些交流活动有利于提高合作层次及拓宽合作领域,为本系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物理学系成功举办第八届纳米与新能源技术国际青年科学家论坛
八、社会服务
广东省真空学会自2009年挂靠物理学系,学会成为产学研合作的纽带,与省内研究机构和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本系通过广东省真空学会,不断推动学术交流,每年主办学术年会会议,邀请国内外行业专家与会开展学术报告和技术交流。并积极服务企业,联合举办国际真空展,获得了合作机构及媒体的大力支持,每年参展企业达到130余家,反响强烈。与国际知名薄膜太阳能电池制造企业圣晖莱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建立联合实验室,专门用于培养薄膜太阳能电池的后备人才;积极推动成果转化,仅2018年已经把4项发明专利转让给企业用于新型产品开发。组织专家解决企业实际问题,在粤港澳大湾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023年广东省真空学会年会在中山召开
物理学系在核电安全及核利用方面,承担了大亚湾、东莞、台山等地企业和地方政府的大量咨询和技术服务工作,受到了地方政府和企业的高度评价。
物理学系作为合作组成员加入了造价数十亿元的国际大型中微子实验JUNO,主要承担前期的仪器设备测试和实验运行后的数据处理、物理分析工作,发挥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