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暨南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物理学系孟辉教授团队在物理学Top期刊《Applied Physics Letters》(APL)上发表了题为“Mo-doped Ni/NiO supported on oxygen-deficient NiMoO4 with carbon derived from tannic acid for hydrogen evolution and hydrogen oxidation”的研究论文,是该团队在物理学Top期刊《Applied Physics Letters》发表的第三篇论文。该研究通过原位拉曼光谱等先进技术手段,揭示了在反应过程中对界面水分子氢键网络的调控作用。硕士研究生陈雪淇为论文第一作者,孟辉教授及金彦烁副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暨南大学为第一单位。
(文章标题页截图)
随着全球能源转型的加速推进,高效、低成本的能源存储和转换技术成为研究热点。在这一背景下,阴离子交换膜单元化可逆燃料电池(AEM-URFC)作为一种先进的能源存储技术,因其在高峰时段通过燃料电池释放能量、在电力过剩时通过水电解存储能量的双重功能而备受关注。然而,AEM-URFC中的氢氧化反应(HOR)和析氢反应(HER)在碱性环境下的动力学性能较差,严重依赖贵金属催化剂。因此,开发高效、非贵金属电催化剂成为该领域的关键挑战。
利用原位拉曼光谱技术,揭示了单宁酸增强电催化活性的独特机制。单宁酸衍生的碳层在催化剂表面形成了一层功能性界面,能够有效重构界面水分子的氢键网络。该碳层减少强氢键的水分子比例,将强氢键(4-HB H2O)转化为弱氢键(2-HB H2O和K+- H2O),加速水分子解离与质子传递,从而提高电极表面的电荷转移效率。此外,Ni/NiO异质结构和Mo掺杂的协同作用进一步优化了催化剂的电子结构,促进了HOR和HER的动力学过程。
Ni/NiO-Mo/C@NiMoOX催化剂的成功开发,不仅为AEM-URFC技术提供了一种高效、低成本的非贵金属替代方案,还为理解电催化过程中的界面水分子调控机制提供了新的见解。这一研究成果有望推动可再生能源存储与转换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助力全球能源转型。
(原位拉曼光谱:a、c、e归属于Ni/NiO-Mo/C@NiMoOX,b、d、f归属于Ni/NiO-Mo@NiMoOX)
https://doi.org/10.1063/5.0256530
校对:陈科球
初审:黄晶晶
终审:幸江涛